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movingimagetoys.com
邮 箱:admin@aa.com
她用数年时间走过崎岖山路,家人寻找客家乡音。生都歌她的陈菊足迹遍布赣、闽、芬客粤、家人桂、生都歌川等客家人聚居地,陈菊甚至延伸到海外。芬客始终“在路上”的家人陈菊芬通过导演纪录片、学术研究、生都歌校园美育、陈菊发行唱片、芬客举办专题音乐会,家人传播与创新传承客家山歌。
2024广东乡村歌手大赛开启在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陈菊芬表达了对民间音乐的关注。“我希望每个乡村歌手能用最深的感情歌颂最美的家乡,唱出时代的声音和内心最美好的向往。”
陈菊芬致力于传播客家山歌文化。
寻访千年客韵
广州六月盛夏的一天,陈菊芬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接受了采访。这位“中国新客家山歌代言人”谈到了她与这个民歌体裁的联结,以及从事民间声乐教育的“自然而然”。
陈菊芬一袭绛红旗袍,锦簇的花纹,映着她的红唇。作为“广东省优秀音乐家”“新民歌成就奖”获得者,陈菊芬还担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不过,聊起音乐、演唱和客家山歌,她不像是一板一眼的老学究,更像是拥有丰沛情感、乐于表达的少女。
“客家山歌难唱的点就在于,要用中低音唱出明亮的感觉。”说到音调和唱腔,陈菊芬清了清嗓子,即兴演唱起来。讲起客家人“畜子毋读书,毋当畜大猪”的观念,她笑声爽朗。聊到客家山歌背后的诸多故事时,她的情绪被牵动着,寻找与自己人生的关联。
纪录片拍摄期间,陈菊芬采访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
2017至2020年间,陈菊芬担任纪录片《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的总导演,走遍赣、闽、粤、桂、川等客家人的聚居地,用镜头记录下客家人的歌声。她笑称,“从早到晚、从小到大,从天亮到天黑,从年头到年尾,客家人都要唱歌。”
在韶关始兴县沈所村遇到的一位时年93岁的杨阿婆,让陈菊芬铭记至今。“五月呀子里是端阳,紧守三关杨六郎,杀人放火是焦赞,偷营劫寨是孟良。”杨阿婆用一首富有当地特色的《十二月花》,唱出了穆桂英、关公等民间典故和人物。“384个字,她一字不落。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她一字也不识。”
回忆和外婆在河塘边唱起山歌,暮而归家的幼年时光,陈菊芬的语气仿佛还是当年的小女孩。“客家女人的知书达理,不在于认多少字。她们教育子孙,就是用客家山歌。”陈菊芬提到,“客家山歌的教化功能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骨子里的感动”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音乐。它的歌唱内容广泛,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歌词结构为“四句七言”,包含大量的古汉语,有《诗经》十五国风的余韵。
西晋永嘉年间,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自中原向南迁徙。客家山歌也不断融合江南吴歌等各地的民间音乐,形成丰富的曲调。
陈菊芬的家乡就在客家古邑河源,“河源东源县是纯客县,我的成长离不开客家山歌。”
河源东源康禾镇,陈菊芬走访拍摄客家聚居地。
陈菊芬回忆道,孩童时,父亲在河源最早的山歌剧团乐队里打鼓,即戏剧里说的“掌板”。槌头落下,山歌响起。演出侧台,她就坐在旧鼓箱上,看父亲排练、表演。“我从5、6岁时,就开始吃剧团饭。”因为记性好,陈菊芬常给演员们提词,“他们一忘词,我就在旁边帮忙喊,也收了不少糖果贿赂。”
九十年代,陈菊芬进入星海音乐学院求学。在与老师讨论民族歌曲演唱风格时,陈菊芬演唱了《客家山歌特出名》选段。“那时老师说,我唱所有的歌,都没有唱客家山歌好听。”陈菊芬回忆道,“她说那是一种‘骨子里才有的感动’。”这位帮助陈菊芬找到一生志趣的老师就是星海音乐学院陈肖容教授。
于是,陈菊芬开始专注于演唱和研究客家山歌,她到梅州拜师“国家级代表性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汤明哲,并在汤大师的指点下深入调研、学习、传唱客家山歌。
陈菊芬收集保存的客家山歌相关书籍。
自此以后,陈菊芬致力于收集整理客家山歌的原始资料和相关书籍。接过父亲手里的手抄本,她在客家人的文化土地中踽踽独行。
“除了父亲,莫老师也将千余首山歌的音频素材交给我,让我好好守护和传承。”莫日芬是原广东省民间音乐研究所的老研究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遍客家地区。直至今日,陈菊芬还在修复那些斑驳、失磁的录音卡带,寻找客家的原始乡音。
“乡音识亲人”
山歌离了山,还能活吗?
陈菊芬思忖再三,反问记者道,“难道现代人不需要抒发情感、传递信息吗?”在她看来,客家山歌的起源是“对话”,一首首对歌“讲述的是生活”。
广州凤凰山,陈菊芬正在采访拍摄当地的客家山歌。
作为客家人历史文化和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客家山歌流淌至今,和客家人一样始终“一路前行”。陈菊芬表示,“客家山歌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比起守旧,她更希望“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
2003年起,陈菊芬开始举办客家山歌的专题音乐会,发行客家山歌唱片。她把自己收集到的原生态山歌,以及经过前辈音乐人初步整理的山歌,用融合民族与通俗技巧的演唱方法进行传播。迄今为止,陈菊芬已经发行9张客家山歌唱片。
时代翻开新的一页,为了看一场山歌剧目“挤破头”的情景,早已去不复返。“抖音上也有很多唱山歌的客家人,不管水平如何,只要有人坚持唱,客家山歌就能传下去。”陈菊芬认为,尽管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文娱选择出现变化,“有感可发,总是不会变的。山歌的功能还在,只是现代人不习惯去使用它。”
“你往何处去,乡音识亲人”。陈菊芬再度唱起这句客家人熟悉的山歌,忍不住感慨道,“这么多年的经历,让我终于真正理解了。”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的担子,搬离大山的客家人依旧肩负起来。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讲座上,陈菊芬传播客家山歌。
近年来,陈菊芬开始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美育”,通过客家文化的教材体系构建,传授山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影响,她也是音乐老师。我觉得做有温度的教育事业,是自然而然的。”
2024广东乡村歌手大赛开启在即,陈菊芬教授表达了对民间音乐的关注。“我希望每个乡村歌手能用最深的感情歌颂最美的家乡,唱出时代的声音和内心最美好的向往。”
【撰文】徐臻 江玲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