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movingimagetoys.com
邮 箱:admin@aa.com
随着抛网收起,病力白金数十条规格整齐的有望养殖鲫鱼不停跳动。10月8日,破解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难题鲫鱼养殖大户钟老板展示他今年的亩产养殖效果。“这批鱼效果就很好,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最关键的是抗病能力很好,我觉得很理想。”
钟老板养殖的是来自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简称“白金水产”)新推出的鲫鱼新品系“白金鲫3号”。据了解,这是白金水产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简称“珠江所”)专家团队经近十年坚持不懈开展育种创新,在鲫鱼良种研发的最新成果,近年来推广发现,“白金鲫3号”在抵御病害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克服当前鲫鱼行业最大的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白金鲫3号”商品鱼。
有效抵抗孢子虫和疱疹病毒
“比其它品种都好养”
“我这批鱼,从苗期到现在,只做了三次杀虫处理,没有出现过明显病害,比其它(鲫鱼)品种都好养。”钟老板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带头人,在鱼塘管理技术、养殖模式等方面有多年经验。在他看来,“白金鲫3号”有望解决困扰他最大的病害难题。
“白金鲫3号”研发科学家、珠江所研究员朱华平介绍,“白金鲫3号”是以经过多代选育的“白金丰产鲫”母本彭泽鲫和父本尖鳍鲤采用细胞育种技术和家系选育技术培育而成的复合四倍体为母本,以尖鳍鲤父本,采用灭活精子诱导进行雌核发育扩繁而成的鲫鱼新品系。该品系经过一系列抗病力、生长速度、体型体色等多个性状测试筛选,具有良好的性状稳定性和生产优势。近两年在省内外开展的试验养殖和中试养殖结果表明,“白金鲫3号”新品系生长速度更快、的抵抗病害能力更强,体型外观接近银鲫。
“白金鲫3号”由于独特的抗病能力,将为鲫鱼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今年初,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并发布《2024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其中鲫鱼被列入兽药残留重点监督抽查品种之一。“我们这个新品系是多倍体,对病毒有更强抵抗力,处理寄生虫也更简单,发病少、用药就少,对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水产品质量有显著意义。”白金水产总经理黄国亮表示。
“白金鲫3号”生长速度快,可以当年投苗、当年上市。
养殖四个多月平均规格超8两
亩产可达到7000斤
“按以往的观念,养鲫鱼都要当年放苗,第二年才能出鱼,但白金鲫3号当年就可以到出塘规格。”钟启田介绍,他今年4月1日购苗标粗,6月16日达到20尾/斤规格下塘,7亩塘共投放4.9万尾鱼苗。到10月11日,平均规格达到8.2两以上、头鱼超过1.2斤,他计划到12月出塘卖鱼,届时将有八成鱼超过1斤规格,预计亩产达到7000斤水平。
(白金鲫3号养殖视频,时长共12秒)
据了解,白金水产与珠江所已开展多年合作,在鲫鱼养殖模式、水质调控、病害预防与诊治、饲料与营养、标准化技术规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2018年,“白金鲫3号”研发工作启动,通过种质提纯复壮,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提升抗病能力,为养殖户提供一条好苗。近几年,通过不断提纯筛选,白金鲫3号在稳固抗病力的同时,体型、外观也不断改良,符合消费市场的需求。
去年5月,“白金鲫3号”正式向市场推出,一年多来,“白金鲫3号”不断收获粉丝。目前,在广东、江苏两大鲫鱼主产区,均取得良好的养殖反馈。黄国亮表示,随着公司内部生产进一步优化,产能提升,白金水产帮助更多养殖户养好这条鲫鱼。
“白金鲫3号”苗种。
今年销量预计突破1亿尾
“将来肯定有大市场”
江苏是我国鲫鱼养殖集中区,近年来,当地鲫鱼病害暴发严重,特别是“孢子虫”“鳃出血”和“大红鳃”等病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业界急需新的防控思路和产品。
9月下旬,在江苏连云港房山镇,数十位养殖户、流通商见证了“白金鲫3号”起捕收获。当地有名的鲫鱼流通商倪总表示,和以前养的鲫鱼品种比,“白金鲫3号”对流通储运的适应性相当理想。如果鱼一时卖不完,存放几天也不会出现问题,以前的品种很容易出现蒙眼、掉鳞变色。“‘白金鲫3号’的储运流通非常方便,也很好养,这条鱼将来肯定大有市场。”
朱华平技术团队在观测“白金鲫3号”生长情况。
“今年,我们‘白金鲫3号’的销量预计要翻几倍,超过1亿尾。”黄国亮说,在推广苗种的同时,白金水产还将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养殖技术指导等工作,提升苗种质量和产量,打造优质苗种品牌,帮助更多农户养殖致富。
黄国亮还透露,白金水产将筹建鲫鱼现代产业园项目,打造一条高品质、有品牌的,安全放心的鲫鱼,为养殖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苗种、专用饲料等投入产品,并建立成品鱼销售渠道,为客户回收商品鱼销售,保障合作养殖单位效益稳定。今年11月22-24日,第五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将在广州南沙举办,届时,白金水产将发布“白金鲫3号”的更多市场信息和相关产业建设,打造更多高效盈利模式,推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撰文:孙岁寒
来源:南方农村报